关于我们 | 信息反馈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首 页 蒙药厂介绍 蒙药精品 蒙药文化 缺药登记 在线咨询 蒙药疗法 会员购药 内蒙风情

蒙医药知识
蒙医药历史
蒙医药特点
用药指南
蒙药分类:
内蒙古蒙药精品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蒙药文化
蒙古族医学起源及特点之概说
      蒙古族医学是以居住在蒙古高原为中心地带的北方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历史过程中,同自然灾害和疾病的斗争中所积累起来的医疗经验之结晶。它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藏医及古代印度医学的部分理论和汉医学的知识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医学,以下简称为《蒙医学》。兹将其起源及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现代蒙医学的特点概述如下。

      1 任何一个民族的所有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宗教的发展以及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自古以来,蒙古族人民在北方蒙古高原过着逐水草而游牧、狩猎的生活,在同寒冷、潮湿、风雪等自然灾害和各种疾病的斗争中,不断地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知识和经验。古代蒙古民族信仰萨满教,当罹患疾病或遭受自然灾害时,即请奉命巫师禳除厉殃,驱邪治病。因而当时之巫师掌握了应用偏方、土方治病等一定的医疗技术。在《蒙医偏方疗法》中记载:“…秦玉之母生病,请巫师治之……当遭祸害、饥馑、疫疠盛行时,亦请巫祭祀祷之”。当时,蒙古人多饮用酸马奶、羊肉汤以补养身体;对由寒冷所致的疾病用热敷、热针、艾灸及色布苏疗法医治;对发病部位则施以拔毒之法及皮疗;由暑热引起的疾病,则施以冷敷、放血、煎服大黄根等医治;由于坠马、跌倒等所致的脑震荡则用“以震治震”之法治之;对外伤出血,则用驼毛、狗毛或人的头发等,施以烧灼疗法止血。可以说,所有这些,是蒙医学产生的萌芽时期。有关蒙医学最早有记载的医书算是中医名著《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卷《异法方宜论》第80页第十二章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 ,故灸者亦从北方来”并在《蒙医学简史》引里记载:“在《前宇妥·元丹贡布传略》中提到:‘蒙古地区驱病邪外达宜用放血之法”’。如上所述,古代蒙古民族虽有丰富的传统民间疗法和医疗经验,但因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也没有专著流传下来,同时也未能使之系统化,理论化。
      1206年,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全蒙古各部落之后,同国内各民族,特别是同汉族之间的往来更加密切,并与印度、阿拉伯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通商及文化交流也随之开始,于是蒙古民族的经济、文化也得以发展,到成吉思汗后代元世祖忽必列时代,创造了蒙古文字。从15世纪后期,蒙古族开始信仰黄教(即喇嘛教),继而从西藏和印度引进佛经,如《甘珠尔》、《丹珠尔》等巨著及《八支心要集》(即古代印度医学——阿优吠陀)、《月王药诊》、《四部医典》等许多医学专著。当时之蒙古帝政、后来的明清两朝政府,实行鼓励发展佛教的政策,因而佛教在蒙古地区广为传布,各地修建了很多寺庙,在较大的寺庙里还设立了教授佛经、哲理和医学的三种学堂,以培养各方面的人才。医学堂称为“满巴拉仓”,从此,开始了有组织有系统的医学教育;同时用蒙文翻译了大量的古代印度、西藏和汉族的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医学等著作,并以木版本和手抄本发行,随而涌现出许多蒙古族医学专家,编写了不少医药学专著,其中代表性的有大汗贝经王罗布桑丹增扎拉森所著的《泻剂提要及抑制寒症方例》等五部著作,宋布汉贝伊希巴拉珠尔的《甘露四部》、明如勒·占而拉的《蒙医金匮》、罗布桑殊勒和木的《认药学》、占巴拉道尔吉的《蒙药正典》、罗布桑却因丕勒的《蒙医药选编》、吉格木德丹金扎木苏的《观者之喜》(通瓦戈吉德)等,这些著作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写的具有民族医药特点的代表性的书籍。对蒙医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蒙医学在传统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吸收了藏医、古代印度医学的部分基础理论和汉医学知识,逐步形成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特点的民族医学。18世纪蒙古族著名医学家伊希巴拉珠尔,将多发寒症的蒙古地区的特点和蒙古传统医学的“寒症”理论加以结合,在他所著的《甘露四部》中,把“寒症”、“热症”两章列于“十要症”之首位,并写了“寒热相传”、“寒热相互转化”等数章,丰富发展了“寒热症”理论。伊氏在《甘露之泉》中,对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等,从理论上作了精辟阐述,提出了:“在赫依病、希拉病、巴达干病三者之上,加上血病、黄水病和虫病三者,则为六种基本病症,简称“六基症”。
      19世纪40年代,在张家口市由官方成立了西部蒙古蒙医药院,全蒙诊所等医药机构,对察哈尔、锡林郭勒地区的蒙医提供珍贵药材和药品加工工具等。
      特别是在1947年,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蒙医学获得再生并走上了发展的道路。首先,在50年代,自治区政府召开了蒙医代表会议,深入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和中蒙医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把分散的各地蒙医们组织起来,建立旗县蒙医联合诊所,把较有名望、技术水平较高的蒙医安排在自治区、盟市和旗县医院工作;同时举办进修班和学习班,提高他们的业务技术水平及服务质量。从此,蒙医在医学教育、科研、临床医疗方面步人正规化的发展阶段。

      2 现代蒙医学的概况
      所谓的蒙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是与西医学及其它医学体系相对而言,任何一种医学均以人体及疾病为其研究对象,这是所有医学所具有的共性。然而,他们对人体的观察和研究方法则互不相同,如在研究人体、疾病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上,有着各自的特点。
      蒙医学内容包括基础理论部分、蒙药部分、传统疗法、临床各科等四个部分。

      2.1 蒙医学的最基本特点,可概括为整体观理论、辨证诊断理论和重病因辨证论治理论等三大特点。概括如下:(1)整体观理论指人体与自然界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而人体则为其缩象。蒙医学认为自然界是由土、水、火、气、空五种物质之精华转化而构成,此五种物质统称五元。人体则以五元之变形物质,即三根赫依、希拉、巴达干和七素——食物之精华、血液、肌肉、脂肪、骨骼、骨髓、精液所构成。另外,精液聚积于精腑,其精华演变成至精华,亦称活力素。三根之间、三根与七素之间都有着共同进行的复杂的内在生理功能活动和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即它们之间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妨害和对抗,以保持平衡状态;并与饮食、气候及外界环境条件相适应有规律地、不断地进行着精华与糟粕的分解,吸收以及排泄等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当研究它们时,以前者为前提,后者为基础,它们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蒙医在临床实践中,始终坚持这一整体观理论。对三根七素相辅相成的内在活动规律的研究,是掌握人体生理活动内容的基础;反之,对三根七素相互妨害和对抗关系的研究,是掌握人体病理现象的基础。(2)辨证诊断是指对发病的内因、外缘、地点、季节等主客观两方面的资料,结合当时遇到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作出总的和具体诊断而言。如在诊察疾病时,首先从整体观理论加以考虑,运用问、视、触“三诊法”进行严谨的讯问和检查,然后将所得的资料,按“诊断+要点”及“疾病本质辨证分析”的要求加以分析和鉴别。(3)以重病因为前提与具体病情相结合进行治疗的原则。致病原因虽然很多,但从蒙医学整体观理论出发,归纳为由功能失调之三根所致;由七素之内在运动失调而发生的疾病,其因可归纳为血和黄水二者;从外界侵袭人体致病因很多,可归纳为虫和粘(细菌、病毒之类),上述之致病原因,称之为“致病总六因”,所有疾病之本质均属于此六因,因此,由它们所引起的疾病,称为“六基症”。对所有疾病都从“六基症”的角度去加以分析研究,针对其发生、合并、蓄积等不同的变化情况进行辨证施治。所有产生均受季节、气候、居住环境、饮食、生活习惯及年龄、体质特性等的影响,其本质和病势发生不同的变化,所以,应视其变化的规律,判明主要是因哪一要素发生何种病变而起主导作用,而后针对具体变化情况按治疗原则进行治疗。治法种类很多,可归纳为滋养疗法和削弱法两种。

      2.2 蒙药:蒙药主要分植物性、动物性和矿物性三大类,其中草药用量最多。著名蒙药学家占布拉道尔吉所著《蒙药正典》是一部比较完整的蒙药学经典著作,收载876味药,蒙医常用方剂有300余种,各地蒙医用药习惯亦有所不同。蒙药剂型有汤、散、丸、搅合、灰、浸膏、药油等,随着蒙药剂型的不断改进亦有了片剂、液剂、注射溶液等多种剂型。用药量成人每次不超过2~3克。

      2.3 蒙医的传统疗术主要有针刺、艾灸、放血、按摩、正骨、药浴、皮疗、色布苏疗法、偏方、土方治疗等,这些疗法是从体外施治,以调整和恢复失调之三根七素的功能之平衡关系,改善血液循环和精华与糟粕的分解吸收及排泄等正常生理活动,以达扶正祛邪的目的。

      2.4 蒙医之分科:现代蒙医有内科、热病科、传染病科、外科、眼科、口腔耳鼻科、妇科、儿科、骨科等十余科。

      3 临床治疗的基本特点

      蒙医学是一种传统医药学。同蒙古民族历来居住生活过的地理环境、气候、饮食、生活习惯相关的多发病、疑难病至今仍有发生,相对而言蒙药对这些疾病的治疗,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如对胃肠等消化系病、心脏病、萨病(中风)等脉系病、痛风、风湿痹病、关节黄水病、骨折脱臼、脑震荡等都有独特的疗法。

      蒙药的来源丰富,用药量少,药价低廉,加工炮制简便,特别是针疗、灸疗、正骨、对脑震荡的“以震治震”等疗法,与其它医学相比,具有相对便利的条件,非常适合于在广阔草原上高度分散居住的牧民的就医。长期进行流动医疗。因此,自古以来蒙医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较高的威望。
出 处:蒙医药信息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信息反馈 | 意见邮箱 | 常见问题 | 全部蒙药
中国·内蒙古蒙药精品网 版权所有 TEL:15248009282
网管信箱 1149544351@qq.com